傲视九天◆单职业


                    1961年3月17日4版报道:“定远县八一人民公社卫庄大队十里庙生产小队牲畜饲养员张孝英■■■把耕牛喂养得膘肥体壮■■■迎接春种”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那时候■■■除了人力之外■■■以耕牛为主体的畜力是耕作播种的主要动力来源■■■农具也是以犁❤耙❤水车等为主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上世纪80年代中期■■■我国提出了要加快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奋斗目标■■■并指明“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机械化”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随着农业机械的不断研发和生产■■■到上世纪80年代后期■■■农村机械化程度开始发生根本性转变■■■这时■■■四轮拖拉机❤收割机❤脱粒机❤播种机等小型农用机械纷纷出现在了农村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纸和笔❤光与影■■■展示了这一变化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1981年9月30日《安徽日报》4版图片报道:“政策落实好■■■农村新事多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嘉山县农村一户或几户联合买拖拉机的事已相当普遍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太平公社社员在一年多的时间里共买拖拉机一百二十五台■■■目前全社平均每十户就有手扶拖拉机一台”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1989年4月12日1版报道:“六安手扶拖拉机厂积极生产拖拉机■■■满足春耕生产需要”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农业机械化的进程还在不断加速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如今■■■农机是“三夏”大忙的主角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2016年6月17日《安徽日报》5版报道:“今年夏收投入约15万台联合收割机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6月4日天一放晴■■■主产区迅速组织大规模抢收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6月7日当天■■■全省投入收割机10.9万台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一天收获633万亩■■■超过亳州全市的小麦面积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今年主产区的抢收实际上三四天就大头落地■■■截至6月10日■■■我省麦收基本结束■■■机收率达98%以上”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高科技“无人机”也频频亮相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以往“一喷三防”主要靠人工■■■如今越来越多的植保无人机活跃于陌上田畴■■■成为农民植保的好帮手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■■■再到全程机械化■■■劳动工具的变革■■■标志着农业发展的高度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从“单纯要产量”到“提质增效益”上个世纪60年代■■■物资相对匮乏■■■在当时的《安徽日报》上■■■“农业增产”是一个高频词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1963年4月5日头版报道《全省春耕播种形势喜人》:“从峰峦重迭的皖南山区■■■水网密布的巢湖流域■■■到一望无际的淮北平原■■■处处呈现出一幅紧张繁忙的春耕播种争取农业丰收的图景”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相关文章